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19 智慧的要素


19  智慧的要素


  似乎很簡單的道理:只有一丁點知識的阿嬸,只需要一丁點的智慧,就能應付生活。但是,一個學富五車,擁有八噸重知識的大官,卻必須同時擁有不少於八噸重的智慧,才能把知識充份發揮。智慧不足,就會闖禍。許多大人物身陷牢籠,也未必知道,原來問題是欠缺智慧。

  表面看,智慧是很簡單的:

  智慧是推動知識的能力。但這仍然可能只是紙上的觀點。前文在探討「心念」和「我」的時候,已經略為討論。忘我的人,智慧可能高些。

  智慧不同知識。知識是可以寫在書上,可以發給學位,可以頒授文憑的。知識是可以生產的。現代的教育制度,其實也即是工廠制度。要多少醫生,工程師,甚至音樂博士和文學博士,都可以在學校裡製造出來。

  但推動知識的智慧,卻未必可能隨意生產。

  明明好像很容易:「推動」一點點的甚麼「知識」,有何困難?然而,未能確定前景的時候,困難就出現了,無法抉擇的苦惱,就擺不脫了。

  全部的莊子,都和抉擇問題相關。但熟讀莊子,卻未必就等於獲得智慧。

  紙上的東西,怎樣變為心中的能量?

  而且,智慧是有未知成份的。其中包含有人類迄今為止,無法掌握的因素在內。亦可以說,智慧是有點神秘的。所謂「承認無知」,就是在這一點上承認無知。蘇格拉底說,承認無知,就是智慧。表面看好像很容易。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自認無知的。但到真正面臨自己所珍惜的寶貴思想,就沒有幾人能夠輕鬆放手了。

  西方近年流行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就是跟承認無知相反的。面對全新的,未見過的事情,專家們有一套已知方法,去批判和審定: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

  他們無法分辨,「錯的」和「新的」有甚麼不同。他們無法回歸孩童狀態,不能以無知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當你告訴他,一加一未必一定等於二的時候,他會覺得你計算錯誤,而且不合邏輯。因為,他不能放棄他的數學方法,也不能放棄他的邏輯觀念。他會迅速否定,立刻給你一個大大的紅交叉。他們的否定速度,是很快很快的。

  承認無知,不等於不分對錯。而是要以一個無知者的身份,進入對方的系統,然後,就會知道,對方如果有錯的話,這錯,是發生在那裡的。他更加會知道,對方的系統,如果是有寶藏的話,這寶藏,又是存在於那裡。

  舉個例來說,一個想要研究希伯來文化的人,可能首先就要歡歡喜喜而不是縐縐眉眉的全部接受了希伯來文化的整個系統。而且,這種接受,並無不可告人目的,是真心的。

  能入才能出。幾年之後,一個全新眼光的真心參與者,就會跳上一個層次,看到問題的真象。他不會只知道了一個系統,而是知道了系統上的系統,甚至全部系統,都清楚了。

  誰肯花幾年時間?

  一個真心的參與者而非外在的觀察者,本來就是想著要花一生,而不僅是幾年時間的。當他進入系統的時候,也從未想過要出來。

  而所謂的「出」,也並非簡單的離開了就算。他會思想飛躍,升上一個層次。

  以上這些,就是智慧了?

  當然不是的。沒有人可以自認智慧。

  只可以說:沒有人真正知道甚麼是智慧。
  
  中國歷史上,似乎最聰明是諸葛亮。我們曾經在「生命」一章中,專門探討過他的例子。他三戲周瑜,七擒孟獲,火燒曹操。但等到形勢上升一個層次,他自己就升不上去了。他被逼輔助劉備的兒子劉禪,只能迎著失敗前進。他明知劉禪不可輔助,但只能苦口婆心,勸他甚麼親賢臣,遠小人。他在應允劉備出山的時候,從未知道,原來自己的角色,並非丞相,而是褓姆。百萬軍中藏阿斗,到最後,他親手把國家最重要的權力,交了給一個無能的弱者。

  諸葛亮是聰明的,但卻是欠缺智慧的。

  甚麼是智慧?

  以下羅列幾項智慧的要素,或者有助探索。但前提仍是要承認智慧的未知性質。


  要具備八種很不容易的條件,才有可能提升智慧:

  l誠實  2愛  3平衡  4自由
   5參考  6挑戰 7 整體動力  8自己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八項。沒有了第八項,一切所謂智慧,都是虛空。



  智慧的第一條件: 誠

  誠是最重要的,本來也是不說自明的。但奇怪的是,這也是在諸種條件中,最難,最不容易做到的。無論是個人或集體,要真誠面對所有的尷尬,並不容易。只有最堅強的強者,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弱者是寧死不願意暴露自己的。弱者無法以真誠面對宇宙,亦因此,永遠不可能看見真理的閃光。弱者在第一環節,,已被淘汰。

  而誠實不只是個人的事。

  地球上有的文化,允許不誠實,甚至鼓勵不誠實。就是這些部份,使這些文化不能開展。他們覺得,生活已經夠艱難了,需要用一切的手段去求取生存。因此,有需要的時候,不妨說謊。

  說謊文化,是永遠站不起來的。在困難的環境中,只會愈來愈困難。遠古的說謊祖先們,沒有想到,子孫後代不能正確面對現實,會產生不可解決的困難。

  有的文化,容許小偷小盜。以為奴隸或者低下階層,偷一點去維持生活,也沒有甚麼。

  本來是沒有甚麼的。但當文化上容許了,這一種文化,就不能面對真理。

  一個人說謊不奇怪,一個文化集體說謊,集體欺騙自己, 是很悲哀的。各種文化都有偽經,或者在神聖的典籍中,混入了謊言的成份。

  人類文化,有積極進取的一面,但亦充斥著謊言。不少先知和聖人,極端聰敏。他們的發現,開創了人類的路。

  但亦有古代說謊高手。他們的謊言,使真理被阻礙,使後來的人,無法了解,為甚麼自己所極度尊崇的權威之士,卻是做假的。而我們亦應該保持一種信念: 權威是有參考價值的,但權威也是人為的,權威不等於真理。不少權威都是吹出來的。任何神聖經典,都不是絕對的。最後的判斷,不是在經典中的文句,而是在於真理的考驗。

  今後的文化,一個最重要原則,就是要去除謊言。誠實有甚麼不好呢?最多坐牢,最多殺頭。但你保護了真理,智慧是屬於你的。最後勝利,也是屬於你的。有人說,人都死了,還甚麼勝利。但也許他未曾知道,誠實的智者,是永遠不死的。

  另一個困難是要區分寓言和謊言。很多古代經典是寓言,是虛構的。但虛構不等於說謊。虛構的故事中,往往含有真理。真理就是靠這些迂迴道路傳播的。這也是對後世的挑戰。你不但要自己誠實, 尚需要面對種種幻象,有分辨的智慧。要在大量的謊言中尋找黃金,絕不容易。但無論如何,誠實是每一個人腳底下的硬地。站穩了,才有資格追求智慧。說謊者是沒有資格的。

  誠實是智慧的條件。不誠實,是不智的,智慧是不會成立的。不誠實會導致終極性的失敗。環境的挑戰,敵人的威逼,未必會使一種文化滅亡。不誠實,無法正面面對現實,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第二條件: 

  我們都自以為明白愛。以為愛是很簡單的。


  而愛的呼聲也實在是太多。與智慧相比,似乎愛的地位更高。世人忘記了智慧,卻沒有忘記愛。

  愛是可能定義的。愛是有理由的。可惜知道的人很少。而愛的教育,也極端不容易。要教會一個人去愛,難之又難。

  曾經以為,愛是和人在大腦中的感情區域有關的。感情豐富,學會愛的機會大些。

  殊不知道,感情豐富,甚至感情用事,都未必就是愛。

  西方有學者說,愛是一種藝術,要像學藝術那樣去學習愛。但這種道理,幾十年來,未見成效。他們說,愛是感情,也是責任。愛一個人,就要負起責任。這也不能說是錯的。愛是感情,也是藝術,更是責任。

  但是,這樣說,未能指出問題的根本所在。用這種道理去教育,沒有人反對,但也沒有人學得會愛。

  另一方面,無數渴望愛的人,沒有那樣多的理論,只以為性就是愛。只想從性得愛。而這是更加嚴重的問題。不適當的慾望, 只會把社會推向墮落。

  在甚麼地方可能學到愛呢?

  有一個地方,可能學到愛。

  這地方就是戰場。鬥爭愈是嚴苛,槍林彈雨,鮮血淋漓,人們愈是強烈的去愛。

  因為,愛是一種在共同奮鬥中產生的威情。而奮鬥是有目標的。目標愈明確,壓迫愈嚴酷,愛得愈深。

  兩個人走到一起,為了生活,就有了奮鬥目標。一個球隊走到一起,為了勝利,也有了奮鬥目標。在戰爭中的軍隊,為了抵抗敵人,更有奮鬥目標。只是我們不容易覺察: 全世界的人類走到一起,為了共同的生存與發展,也是一種奮鬥目標。而這種奮鬥目標是不可否定的。看到陌生人遭遇險境,多數人都會主動伸出援手。因為,人類生存是一種共同目標。素不相識,但互相關懷,是很常見的。因為,這就是人類之愛。

  只識愛自己的人,是沒有愛的。因為,沒有共同的奮鬥目標。所謂「自愛」是很消極的。人固然應該學會照顧自己,不應該放蕩任性。但愛是在有共同目標的相互關係中產生的。只愛自己,就是自私,不能算是愛。如果愛的教育淪落到成為只教學生「自愛」、「愛自己」,則是徹底失敗的。

  愛的教育,應該是生命目標的教育。而這種教育不能只在課堂中宣講。要在奮鬥的環境中,才能夠有所感受的。

  說起來,現代教育的問題是很多的。只教授知識,不傳授智慧,連愛也無法教會學生。學生在學校裡,被強行灌輸以各種知識。壓力無法忍受,就有校園暴力事件出現。

  不少人宣傳一種無緣無故的愛。以為愛可以是無條件的。如果愛真是無條件,則同床也可以異夢了。或者有時短期目標可以不同,但終極目標必定需要一致。偶然在街上碰見一個陌生人,也是有共同目標的。作為人類,是一個奮鬥的整體。這就是人類互愛的理由。

  而愛的一個最簡單目標是建立家庭,共同生活。可惜現代人許多是不要家庭的, 只要享受。  
  兩個沒有愛的人,很快就會互相厭倦。

  那麼,愛和智慧又有甚麼關係呢?

  愛是需要智慧,才得以維持的。想錯了,就不會愛。愛需要智慧,智慧更需要愛。愛是最泛濫的詞。但世人從未知道甚麼是愛,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愛。父母子女之愛,男女之愛,鄰居之愛,以至同胞之愛,國家之愛,或者敵人之愛,甚至寵物之愛,是甚麼一回事?人應該愛誰不愛誰?這不是簡單的爭論,而是人類文化發展了幾千年的爭論。

  愛是有條件的。第一個條件是共同的目標,第二個條件是智慧。愛是感情,智慧是能力。智慧是需要有愛才有力量的。沒有愛的燃燒,智慧就是弱質的,甚至是無效的。

  奇妙的是: 智慧本身是一種動力,但這動力也是需要動力去推動的。愛就是這種動力中的動力。目標明確,智慧驅動,盡情發揮。

  所以,智慧的第二個條件是愛。沒有愛,智慧難以成立。

  小智慧只能顧及家庭或者自己人之類小單位,無法真正觀察全局。只有大智慧是全面的。解決人類難題,需要的是大智慧。而大智慧的動力,就是大愛。


智慧的第三條件: 平衡               .

  失衡的個人,也可能是智慧的。但失去平衡的文化,就未必是智慧的了。

  很多極度創意的人物,都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瘋狂的。例如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一位。這類人物,就好像一條利刺那樣,從人性深處刺進去,把我們喚醒。他自己終生都在受不平衡的痛苦,但他帶來人世的幸福。

  作為個人,可以不平衡。但作為文化,不可以不平衡。

  一般看,平衡是有六種角度的。

  左右平衡是最容易看到的。人的左右腦,掌管不同的思維方式。平衡得所,觀察全面。但這是大問題。中國文化,就是右腦傾向的。而西方文化,卻是左腦傾向的。這些問題,要另外專門研究。不宜疏忽。

  上下平衡代表天性與人性兩方面。

  前後平衡,代表人的前進方向。是往前還是倒退,是發展還是落後,要視乎總體智慧的發揮。

中方思維的平衡,是可與猶太思維的平衡比較的。(參看下表)


左右平衡(左腦和右腦)、、、、理智與天才的平衡

上下平衡(天性和人性)、、、、寬容與判斷的平衡

前後平衡(前進與倒退)、、、、主動與被動的平衡



智慧的第四條件:  自由

  自由問題,是莊子的精粹。

  自由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自由。一種是內在的自由。

  外在的自由失去了,未必會同時使人失去智慧。而一般世人,只注意爭取外在自由,捨本逐末。

外在自由,未必與智慧相干。

人的最珍貴,最重要,不可欠缺的自由,是內在自由。

內在自由,在莊子的筆下,就是「逍遙」。而渴望追尋智慧的朋友,是一定必須經過這一個大關的。內在自由好比點金石,有了這自由,智慧就變成黃金,造福於人。

問題只是: 為甚麼智慧需要自由?

  人的思維發揮,是要無所牽制才好的。思維是一種輕盈的心智運作。在無重力狀態,沒有枷鎖,沒有牢籠,沒有任何恐懼與顧忌,才可能隨意運作,輕鬆飛翔。很多所謂「枷鎖」,其實都是人們自己加給自已的。所以,內在自由是更加重要的。外來的枷鎖,鎖不住人心。外在自由,如果沒有內在自由作為基礎,是沒有用處的。

  渴望提升智慧的朋友,都知道: 在色慾磁場或金錢重力之下,思維是沉重的,是被吸附的。思維不能自由運作,就是智慧迷失。


 

智慧的第五條件: 參考

參考就是你腳下的墊腳磚。站在磚上的朋友,看見的風景多些。站在巨人肩上的好漢,看到的風景,更加多。但這些墊腳磚本身,並非智慧。就連巨人也不是智慧。所有各大文化,各種經典,都是參考。

  何謂參考?就是書本、知識。換一個名詞,就是傳承,或者偉大的文化遺產之類。

  權威的經典,常常標榜自已就是智慧。他們鼓勵遵從。但知識不是智慧,經書亦不是。

  經典和各種權威知識,都只能是參考。最終是你自己的內在思維決定的。

  參考是重要的。所有智者,都如飢似渴地學習。都希望遍讀群書,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但智者不會被知識縛住。

  知識如何綑縛智慧?

  因為,知識會結成網絡。知識不是孤立的,是在系統之中的。所以人有時反被知識所困。被限定在固定軌跡中,無法脫身。

  所以,內在自由是重要的。有了內在自由,就不會誤入羅網。




智慧的第六條件:挑戰

  欠缺挑戰,打遍天下無敵手,反而是最危險的境界。暴風雨的前夕,常常是最平靜的。林則除在廣東對抗英軍。對方忽然撤兵。大海平靜如鏡,使他大惑不解。他怎能知道,原來英軍已經遠赴天津,直接攻打北京。以後,他需要對抗的,不再是英兵,而是朝中的奸黨。形勢是會徹底轉變的。此刻,敵人不再軍隊了,而是一整個的中國文化。於是,林則除就被充軍伊黎了。

  智慧是在挑戰之中成長的。看不見挑戰,大惑就降臨。



智慧的第七條件: 整體動力

  智慧是需要很多條件的。智慧不是簡單的事。而最影響重大的,是文化軸心的旋轉與傾斜。

  文化是球體,和地球一樣。地球繞日旋轉,是有傾斜角度的。直到此刻,科學仍無法完全解釋,為甚麼地球會傾斜。傾斜了才有春夏秋冬。科學家說,因為流星不斷撞擊,使地球傾斜。但這解釋不合理。道理大約是好像足球一樣。大腳踢去,球兒一定斜飛。地球要能夠斜飛,才會繞出圓形旋轉。否則就會出界,飛離太陽系。

  文化的旋轉,也有傾斜現象。

  最典型是印度文化。

  自從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印度就有了四大階級的理論。四個階級層層扣緊,最底層是賤民。理論背後的宗教系統是性崇拜。他們相信,恆河的水,是天神在天上性交的精液。天神的性力無窮,一場性交,可以維持一百年不完。精液流下來,流成一條河,造福印度人民。

  早期印度, 重視性力,而非智力。

  性崇拜是和物質崇拜,非常接近的。慾望形成了文化的重心。此後,印度文化就只在這重心裡旋轉。這是叫做對立思維的常見思想方式。一方贊成,另一方就反對。反對者未必想得到, 自己已經落人了相同的思想平面,看不到平面以外的世界。長期以來,印度各種不同教派和學術主張,都在發揚慾望和禁制慾望。好像世界大事就只有這一件。他們無法擺脫這一個平面。幾千年來,印度人仍在爭論,到底是不是要禁慾。

  印度人不是沒有智慧,而是他們的智慧,都集中到禁慾和反禁慾的對立中去了。

  印度文化的旋轉,是東方式的。而且,他們的傾斜是內旋的。過份追逐內在,不理外在,科學無法開展。

  印度文化的旋轉就好像雙子星。一方面是禁慾的,另一方面則以為,性慾是與神溝通的境界。兩種極端,使文化自動旋轉,斜斜地旋轉。

  印度的情況,使人看到,文化是需要整體推動的。文化中的智者,都不是個體呈現的。要有整體的旋轉活動,才有智慧出現。

  印度的性廟,有如金字塔一樣,是投大資本,花大氣力,窮年累月的成果。

  所以印度到今天還有這許多強姦案,就是文化的負面力量。

  今後的人,如果想要正面提倡一點智慧,也是要極力推動,才會成就的。

  智慧不是空口嚷嚷出來的。






智慧的第八條件: 自己


  不是人人對智慧有興趣的。許多人的興趣只是自己的財富,健康,享受。

  人本來是有兩大重心的:靈性重心和慾望重心。但這個世界過份傾斜。靈性重心被減到最少,而慾望重心則提到最高。

  但無論如何,最後抉擇的人是自己。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就是這意思。

  智慧?

  我想獲得智慧嗎?

  而世界的事,就是這樣簡單。想要的人,就有的。Ask, and Ye shall be given: 這也是希伯來文化的最精華部份。

  自己,才是智慧的最重要條件。從未想過要有一點智慧的人,是永遠不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