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15 來生

來生






第一節  輪迴是不是真的?
第二節  內在能量
第三節  靈魂與內在能量
第四節  來生你希望做甚麼?
第五節        來世與今生




「莊子原理」來到這裡,就是越界了。因為,莊子根本沒有提到任何關於來生的想法。

這好比內海航行。有一次,李察乘坐一隻往外海的遠洋輪。長期居住在城市裡的人,這是很興奮的經驗。當時,手上有一張海港詳圖。大船就在這熟悉的維多利亞港慢慢航行。這樣的大船,海事法規定,內海航速不能超過三海浬。沿途經過每一個浮筒,每一個灣曲,都有記認,可以對著地圖找到。海風徐來,此刻才知道,原來,維多利亞港是這樣長,由一端到另一端,要許多時候。

而且十分輕鬆,完全知道自己在那裡。因為手上有一張內港圖。香港是一個商港,舊日的報章上,每天都刊登一張內港圖,方便商人提貨。因他們需要知道,自己的船泊在那一個浮筒裡。

不久,船離開鯉魚門了。出了這個門,就是大海。這是長期居住在內港的人,很少看到的。海面波濤起伏,港中的大船,好像小艇。海天一色,遙望無際。手上的內港圖,也全無用處了。也再沒有浮筒的標示了,好像街上沒有了門牌號碼。

茫茫大海,我們在那裡?

當然,這種感受,只有幾秒鐘。好像是杞人憂天。船長自然知道要去那裡的。周密的海圖,早己掛好在船長室裡。還有各種先進的電子儀器,不愁不知道方向。

但是,忽然李察想到:

如果乘坐的是航天工具,在飛離太陽系,離開人類知識範圍時,感受又如何?

切莫以為這是空想。因為,我們現在就是乘坐兩隻這樣的船。

一隻是「自己號」。你自己,我自己,他自己,都是這樣的船。而這船很快,真的,一瞬時那樣的快,就要駛離一切己知水域,進入無知的境界。你希望知道將來要去那裡嗎?

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自已號不知道要去那裡,還有另外一隻船。這另外的一隻是「地球號」。但「地球號」並不比「自己號」好些。因為,不但只我們無法知道自己明天去那裡,地球將來怎樣?我們亦不知道。

到底莊子是否有幫助?莊子只是給了我們一個小小的指南針。他連地球座標都沒有給我們。來生怎樣,如何知道?

以下,是李察的一點零碎思考。李察常常希望,把這些零碎的想像,像砌圖那樣,砌一個輪廓出來。或者,這一切也僅只是無根據的胡言。只希望有共同興趣的朋友們,也來提點一二。或者,這模糊的圖象,會漸漸對焦的。


第一節  輪迴是不是真的?


就像許多其他重要的文化問題一樣,這也是極重要的問題。只是由於人性的弱點,才被故意忽略。教育、哲學、政治的領袖,之所以迴避問題,是因為害怕。傳統未必正確,但安全。

欠缺勇氣,是歷史上人類累次跌跤的重要原因。舊的思想典範,總好像是安全的。新的網絡,似乎危險。其實,真正危險的,是因為欠缺主見而隨波逐流。流往何處,根本不理。

輪迴問題,有內外之分。外在的傳說,通常過份逼真。故事也往往難於置信。至於當中的教條和道德項目,更是



各有主張。所以印度教和佛教的輪迴觀點也不同。但如果把所有的理論和主張都暫時擱置,在最內裡的核心處,就會看到,所轉世輪迴的,是生命中的某種能量。至於前世的道德行為,會不會影響到下生的福祉,則是另一回事。

第一個啟發者是甘地。

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randhi)是帶領印度擺脫英國獨立的英雄。他的一生,嚴格信奉印度教,以非暴力主義對抗英國,獲致極大成就。他是被暴徒行刺死亡的。面對暴徒的手鎗,他合什為禮。死前特別囑咐,必須無條件釋放該名暴徒。甘地是素食主義者,曾發誓不食肉,連雞蛋牛奶也不吃。他留學英國,了解西方文化,但堅決信仰印度教。他只反對印度教的階級制度。他說,他寧願來生轉世為「賤民」(印度最低賤的階級),以分擔他們的悲痛、侮辱和危難。他一生共坐了十一年的牢獄。前後絕食十五次。他個子矮小,但堅定剛強。據聽過他演講的人說,他的聲音柔和低微,真誠感人像有磁性,聽者無不動容懾服。

也有人說,甘地是失敗者。因為,自從他死後,世界也沒有轉好。他最關心的印度,也沒有變為一個理想的國家。

但這是不重要的。因為,我們看世界的事情,要用百年單位去看。有人燃亮了一根燭火,但也有人倒來一噸冷水。但奇怪是火並沒有熄滅。就算熄了,甘地已經教給我們鑽木取火的方法。

而甘地所代表的一種文化信仰認為,世界上是有輪迴的。而他是用無私心去想像這一回事的。他希望輪迴作賤民。那是與印度教條相反的。傳統的信仰認為,輪迴之後,階級地位能夠提高。但甘地不這樣想。他只希望往下輪迴,而不是往上輪迴。

而我們都相信,甘地是誠實的。

甘地刺激我們認真思索:到底是不是有輪迴這回事?我們能夠擺脫外在的宗教教條,從內裡去思考這問題嗎?

真有前世今生這回事嗎?靈魂是否不會死去?能找另一個身體再用?



Brian Weiss 在「生命輪迴」(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一書中,引述了很多事例說明生命輪迴,他認為確有其事。他還引述了美國蓋普洛的民意調查,說超過八百萬的美國人有瀕死經驗(NDEs, Near Death Experiences) 所謂瀕死經驗,就是死去又活過來的經驗。描述通常相似,都說人死後靈魂會升上天花板,看下面的人救自己。或者會穿越一種隧道,飛向一種光源。他利用催眠的方法,使許多人回憶起前生往事,這種回憶,可以治療前世帶來的創傷。有些人會說出從未學過的語言,或者記起一些特別的地方,甚至能說出整個前世生活的經歷。

有人認為輪迴是無稽之談。但地球上各大宗教,不約而同,都認為有其事。據 Brian Weiss 指出,佛教、印度教主張有輪迴,而猶太教直到二百年前,仍是主張輪迴的。基督教的新約聖經裡,亦提到輪迴。只是在公元四世紀時,被羅馬的君士旦丁大帝刪去了。

人的靈魂,能否在一代一代的臭皮囊裡輾轉生存?本來,這似乎只是無足輕重的神話傳說。但事實上,這事影響重大。

因為,一個人一旦相信了有輪迴這回事,他的生命態度,就會完全不同。一般都變得更樂觀,更積極,更具有愛心。這是 Brian Weiss 觀察研究的結論。

有趣的問題是,為甚麼要肯定了生命可以不斷重覆,才積極做人?如果生命只有一次,為甚麼不能一樣?

對的。如果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生命只是一隻即用即棄的紙杯,那麼,生命的相對價值,就會微小得多。現代人,就是在否定宗教信仰的同時,否定了生命的價值。他們以為,生命僅是即用即棄的物質。因此,可以盡情享樂,盡情操縱。而地球也僅是一種「物質」。物質是為人類服務的。就好像一隻紙杯為你服務一樣。你可以隨意處理一切你所擁有的物質。燒掉也好,扔掉也好,人類有絕對的操縱權。

這一種想法,就是人類痛苦和孤寂的根源。單單這一點,已經迫使我們要盡一切力量探尋輪迴的真相。

而輪迴研究,已經超越了一般理性思考的範疇了。用外在的計算方法,幾乎可以肯定,是無法找到答案的。



且讓我們看看,尼采又是怎樣想的。 

尼采很早就看過一些印度的經典著作。他看過巴利文的三藏經典《經論》(Suttanipata)。可是他構思輪迴學說,卻是後來的事。

他的經歷,並不得意。出版商對他的著作,毫無興趣。他生活孤獨,眼睛又不好,隱居在阿爾卑斯山的一處高地。有一天,他在林中散步,在一塊錐形的石頭邊坐下來休息,忽然想通了一種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他想:「時間是無限延續的。時間必須把一種對事物完全相同的控制從一個週期,帶到另一週期。這是必然的,所以一切事物的輪迴也是必然的。....將來,在這同一塊地方,同一塊石頭,一定有人發現這同一種思想!」當他發現這種輪迴思想時,禁不住淚流滿臉。自覺好像一位先知,在神前接受訊息。也許這才是尼采思想的最主要地方。其他只是旁枝。

問題是:尼采是怎樣用腦的?

叔本華時代,解剖學尚未能說明左右腦的不同,但他已經從腦功用的角度明白了。當時的歐洲人,以邏輯、理性為時尚,但他已知道,有些道理,不能用左邊的明晰頭腦處理。他的例子是「美」。美是一種不能定義的「理念」。理念儘管和「概念」不同,但不能否定。理念也是非常有用的!

尼采用兩星期的時間,研讀了叔本華的鉅著 :《意志和表象世界》,深受感染。而尼采自己所寫的書,講究領悟,像文學書多於像條理明晰的哲學書,更接近於右腦方式。他主張輪迴,又極力反對「理性」,反對傳統道德,都是是這個原因。他看到西方思想的根本缺陷之所在,但無法說得清楚。他看到理性就是違反自然的「人為」方式,但似乎未能全部明白。尼采也有很多奇怪的主張。但我們看待尼采,也像看待甘地的印度教那樣,不能只從外在的教條看。尼采容或有片面之處。但世人只從片面中擷取更小的片面,於是造成悲劇。

倘若我們能夠從內裡去看這個人,就能感受他的啟發。

甘地,是東方哲學的重要代表。而尼采,是西方哲學


的重要代表。以下,讓我們看看,中國人是怎樣想的。

中國人有一個很沒趣的故事。說人死之後,會來到一處名叫奈何橋的地方。過了橋,路上會有一個名叫「孟婆」的老婆子出現。老婆子會讓你喝一碗「孟婆湯」。喝完湯,一切都會忘記。

這故事有甚麼教訓呢?教訓就在橋頭刻著的那兩個大字:奈何。而這兩個字,就是中國斷層文化的不良焦點。

奈何橋奈的是甚麼何?

這是很有趣的兩個問題之一。另一個問題是:煮孟婆湯的婆子,為甚麼姓孟?大約,如果讓她姓孔,就太直接了。孟母是儒家人物。孟婆會不會是孟母的母親?這是沒有答案的答案。

由漢朝開始的統治哲學,不斷灌輸兩種思想。一種是「無可奈何」,另一種是「不得已」。這兩種思想,都可以在偽莊子的偽作中找到(請參考本書「大宗師」章)。人在江湖,做事全不由自己,一點自由都沒有。而這是非常可憐的。這一種氣氛,使人苦悶得抬不起頭來。其他文化,或者光明會多一些。但中國人被指定要去奈何橋。

為甚麼是「奈何」呢?當然就是無可奈何。在無奈之中,不知不覺,他們說,一切人都會來到這裡。

相信這是漢朝統治階層塑造的消極心態。只有打破這種心態,人才是有希望的。生命是無限延續的,生命是有所抉擇的,生命是愉快的,是美的。當然,個體的生命短促,但短促有短促的美。至於來生,可能是更加美的另一生,不是無可奈何的。

這故事的寓意,本來深刻。不能記得前生往事,本來很自然。但問題是,如果一切都忘記了,剩下的還有甚麼。

如果人生如一首長歌,全部歌詞都不會記得。但旋律記得不記得?如果連旋律也忘記了,也許音樂中的節奏,能夠記得一點?節奏也不會記得。唯一留存的,以李察的猜想,是「能量」,或者就是一種名為「生命力」的神秘力量,那是屬於身體以外的力量。



下一輩子,當你重新坐到鋼琴前面,面對一張全新的樂譜,全新的曲詞。忽然,一切是那麼熟悉,你的能量忽然迸發。曲子一出,石破天驚。因為那是從前許多輩子的積累呢。

「孟婆湯」的故事,並非沒有啟發:如果需要忘記一切,那麼,是要忘記甚麼。命中的所有資料,自然是首先要忘記的。你不會記得自己的名字,不會記得生命中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連一切生平所學的各種技術,包括語言在內,都不會記得。左腦中風的病人,會忘記所有的語言文字。那是很奇怪的感覺。眼前的字,好像從未見過的陌生圖形,一點意思都沒有。有點接近所謂的「無我」境界。喝了孟婆湯的人,不止語言文字會忘記,是一切都忘記了。不會知道,世界上是有一個「我」存在。就好像一個初生嬰兒那樣。

嬰兒未必是無我的。因為,嬰兒未出娘胎,已經有了抉擇能力。嬰兒是有一個思想的運作單位在操作的。

雖然,嬰兒學習語言的時候,很不容易學識「我」字。天真的孩子,不會說「我」,只能用一個名字代替。他只會說,「小明」要吃飯,「小明」要玩,等等。要許久,他才能弄清楚,「小明」就是「我」,而「我」就是「小明」。又再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他才能明白,「小明」和「我」之間,有甚麼不同。終於等到有一天,他能跳出「我」的範圍,去看到「小明」是誰,他的思想,才算是比較成熟了。

想像力的光點,就在這裡出現:忘記一切之後,餘下的,就只有生命中最基本的元素。那就是你一生所創造並且積累的能量。你可能需要把這些非常寶貴的能量,帶往另一生命之中。至於是否忘記了一切,是不相干的。因為,忘與不忘,那基本能量都是存在的。

孟婆湯這故事,是有迷惑性質的。迷惑在於一種暗示。這故事暗示說,人是無我的。如果人真的是本來無我,人就不會有靈魂。沒有靈魂,就沒有我。有靈魂的人,是有我的。

雖然,這故事仍有意義,意義並不是那種湯可以破壞記憶力,而是教我們想到,在記憶力的底下,尚有甚麼。




第二節  內在能量


所謂﹁能量」,是暫時借用,可能不太準確的名詞。畢竟,生命的能量,跟一塊煤或者一桶石油的能量,是不同的。或者,換一個名詞,這就是「 x 能量」:人一生中的所有資料,如果都需要刪除的話,最後不可以刪去的,就是指揮和任用這些資料的「 x 能量」。而我們的假設是:這種「x 能量」,是可以增加,或者減少的。

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到了那一天,他的外在資料用完了,但內在能量,仍是非常豐富,那麼,他就可能把能量,帶往另一生。

因此可以相信,能量是不會無端端毀滅的。而能量轉化,是有可能的。

生命中所累積的外在資料,是需要交出去的。你所創造的知識,你所創造的財富,不必等到最後時刻才交出去。是每時每刻都不斷交出去。直到最後那一天,一切清光,就是生命硬體的完結。

每人的「內在能量」不同,因為遭遇不同,努力也不同。能量會視乎性格的強弱而變化。而且你不必相信輪迴的道理,你只需要知道,你自己的能量,在歲月之中,是否有所增長,就夠了。

一個人,努力了這許久,到底,他的生命力量,有沒有增加?

你有沒有感到,自己的軀體,漸漸衰弱,但內在能量卻不斷加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知識增加,你的智慧增加。你的內在能量,不斷增加。有這種感覺的人,是幸福的。有些人,只覺得疲倦,甚至是厭倦,只想退休,遠離。那就沒有那樣幸福了。

音樂是能量示現的清楚例子。一首曲子,不同能量的人,奏起來會有極大區別。在音樂家身上,能量是非常清楚的。

請原諒李察常以音樂作為例子。因為,音樂的例子,和能量更加密切。例如,貝多芬的能量就和莫扎特不同。


莫扎特的能量,真是可能來自上一世。神童故事,都是真的。但貝多芬卻有更多的本世痕跡。他父親的鞭子和他的耳聾惡疾,好像一顆激射進原子內核中的外物,使他的能量,像原子彈那樣爆發。貝多芬的能量,是新增能量,並非來自上一生的能量。所以,我們推想:能量可能來自前世,亦可能來自今生。

而且,能量肯定可以在今生儲存。第九交響樂比第一交響樂好,就是因為寫第九時的能量儲存較多。這一點,或者讀者尚未忘記本書第二、三章所提及的「鍵連」的。鍵連打碎,石破天驚,能量就忽然迸發。至於這種能量,是生命中本有的,還是後來增加的,卻是另一個問題。就好像原子彈的能量那樣。原子裡面本來有很多的。只是,未知方法無法開採而已。

唱歌要能量,說話同樣要能量。一氣呵成,就是能量。寫作,建造,分析,設計,計算,策劃、、、、甚至走路,呼吸,消化,同樣都需要能量。而能量是不分正負,陰陽,好壞,對錯的。所以,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工作起來可以同樣起勁。

每一個嬰兒,所攜帶的能量不同。嬰兒的硬體,來自基因組合。如果某一個嬰兒的基因組合是音樂,他有好的外在聽覺,好的外在嗓子。但內在能量微小,則嬰兒長大,最多只能是一個普通的音樂人才,而不能有超人建樹。如果要有超人建樹,則內在能量,絕不可少。

如果人的能力有大小,則是不是說,人的內在能量有大小,而不僅只是外在的基因組合不同?

但這種思想,是有迴旋的,是寬鬆的。因為我們相信,宇宙的方程式,如果真有的話,也是同樣寬鬆的,是有多種可能的。如果用人類十七世紀的邏輯思想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果能量是天賜,則欠缺能量的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絕對化的舊式邏輯思考。但這是不完全的。能量可能有大小,但後天的努力,可能導致改變。

較難改變的,僅是外在的基因組合。例如,如果你天生是黑色頭髮的,很難改變為白色,雖然你渴望有一頭美麗的白髮。(或者,未來科技能夠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改變人的外在基因,在體內植入一顆晶片,晶片能夠指揮骨髓中


的基因變化,你的頭髮,就漸漸的由黑變白。)

但是,你自己的內在能量,卻必須要自己努力來改變。沒有科學家能夠幫助你。

能量可能來自上一生,但也可能在此一生中,因為刺激的機緣或者本身的努力而迸發。換言之,人的成就,不絕對是天生的。後天的努力,是可能的。這是生命之所以為生命的重要理由。

生命都是有貢獻的。這種貢獻,可稱之為「功」。例如小草的「功」是光合作用,推動了地球。至於「功」的內裡則是「能」。「能」是推動生命作「功」的動力。

「功」是生命的外在價值,而「能」才是生命的內在價值。 例如貝多芬的「功」是為人世帶來了大量的好音樂。但他是特殊例子。更多人的功是難以見到的。像一顆小草,雖然用自己的光合作用推動了地球,卻無人知道,也無人看見。但無論「功」大或「功」小,「功」都是外在的。今日的貝多芬,無論多麼流行, 都和本來的貝多芬無關。

所以,外在的功,只對世界重要,對於自己卻不重要。而內在的能,雖然是屬於自己的。但這內在的能,卻是要忘我才能得到的。亦可以說,那是與己無關了。換言之,一個人的「功」與「能」,無論是大是小,都是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但是,無論如何,每一個努力一生的人,當他們想到,自己的能量可以轉世再用,那種喜悅,超乎一切。

而眼光中蘊含宇宙的人,心中時常有一個心念,總是想多作努力,多作功,多貢獻。


第三節  靈魂與內在能量


生命的內在能量,這我們戲稱為 x 能量的神秘能量,是不是靈魂?

這問題,暫時無法準確回答。

靈魂是否即是內在能量?如果我們仔細再思量那個死去三天復活的前蘇聯科學家,他的靈魂,就是有記憶的。




不但只有記憶,而且能夠到處去,也能夠「說話」,他跟嬰兒之間的對話,其實未必算是人類的正常語言,總之,他是可以跟另一個心靈溝通的。雖然這樣的故事,也可能是被人編出來的虛假故事。但能量不滅,並會在生命之間流傳,卻是可能推想的。

即或這問題無法回答,我們亦算是有了寶貴的收獲了。

收獲就是:如果有人不能相信靈魂,不能相信人的內在,有另一個「內在的內在」在裡面,則,他仍可以相信,人是有內在能量的。這內在的生命能量,是生命的啟動點。任何一個生命,必須有這啟動點,生命才能夠開始發動。發動之後,能量就源源不絕地出現了。

關於「啟動點」的問題,以後再說。而我們目前的話題是:

第一,人有靈魂,你同意不同意?

第二,人有內在能量,你同意不同意?

第三,人有思想,你不可能不同意了。

第四,人的思想,可以離開自己的軀體。你同意不同意?

有的無神論者和泛神論者,堅決相信世間沒有靈魂。(雖然,今日世界上,絕對的無神論者已經愈來愈少。他們已經被「泛神論」取代了)。但這不妨事。他們會相信,人是有內在能量的。若能肯定這一點,他們的身體會好些,壽命會長些。就算是更加堅決的無神論者,連內在能量也不相信,也是不妨事的。只要他們仍相信,世界之上,是有「思想」的。而「思想」,是可以離開身體,周遊天下的。

他們也會相信,地球上有高貴價值的靈魂(或思想),是永遠存在的,是不息周遊的,是不會離開世界的。一個高尚的靈魂(或思想),必定會以某種方式感染另一個高尚的靈魂(或思想)。這種感染,甚至可以說,是等同於進入另一個身體了。 例如,屈原的靈魂(或思想),可能存在於李白的身體之中。而李白的靈魂(或思想),亦可能存在於西方音樂家馬勒的心中。

他們都是彼此感染的。

這種「感染」,未必等於是輪迴學說。因為,李白的心中,可能同時存在多個靈魂(或思想),包括連同屈原在內的許多遠古詩人,都存在於他的心中。他不是一個人的化身,而是許多人的化身。如果真有輪迴的話,也會是一種多元輪迴,而非單一的輪迴。

問題是需要一種真心的感動。如果李白不曾被屈原感動過,他就不會獲得屈子的靈魂(或思想),或者,「真心」。

所以,就在這一層次,就算是跟無神論者,仍是可以溝通的。溝通的基礎,在於一顆真心。屈子的真心,李白的真心,就猶如今日任何一個有心人的真心一樣,是不會消滅的,是周遊天下的。

比較困難的問題只是:很難跟說謊者溝通。說謊的人,連自己也不能相信,更不能相信他人。而他們是非常可憐的。因為,許多人是被迫說謊的。被短期利益困著,不能脫身,被迫說謊,甚至被迫集體說謊。


第四節  來生你希望做甚麼?


以下,就是一種完全的想像。這不是推理,亦毋須証明,只是看電影。雖然,這電影的主角,你似曾相識。

如果來生可以選擇,來生你希望做甚麼?

如果你也了解這一種生命的享受哲學,相信,你也會選得很好的。這種享受哲學,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樂中,曾經解釋: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貝多芬《歡樂頌》中有一句:

Joy is drunk by every species
from the breast of Nature

無論是一條小蟲,一隻小鳥,都是在大自然母親懷裡出來的,都有無限的天然樂趣。

就讓我們這樣假設好了:天堂裡的生命是自由的。你想去那裡,就去那裡。你想做甚麼,你就是甚麼。簡直是太


美了。如果你想再世投胎,也完全可以。因此,預想來生,是非常有趣的。甘地是聖人,他也曾預想來生。雖然他的抉擇,未必人人做得到。他說,他來生願意作一個貧困的賤民。他要分擔賤民的感受。或者,此刻他就在那賤民窟裡。不久,他就會把發現公佈世人的。

人的生命之中,最需要的,是有所希望,有所假設。如果全無假設,就可能毀滅了希望。沒有希望的人,是痛苦的。

到底有沒有來生?

當然是有來生的。從那裡來,就往那裡去。生命的來歷,不是肌肉,不是基因,不是遺傳,不是外在的一切。外在,就只是一件外衣。外衣裡面的靈魂,才是生命的要素。人的靈魂,有一個來處,當然,也會有一個去處。

除非有另外一種有來無去的宇宙規律。否則,毋寧相信,是有來生的。否定來生,唯一的結果是物質主義。否定者只能在短暫的物質世界外面繞無聊的圈子。

而更加好的好消息是:天堂是自由的。能夠上天堂的人,將有機會自己選擇下一輩子的生活。問題只是要識得選擇。

有人會說:「噢,這不就是識投胎嗎?找一個富有人家的子宮,鑽進去不就成了嗎?」

但未曾深思的抉擇,會誤你一生。因為,投胎絕非容易。一足踏錯,又是荒廢的一十八年。「投錯胎」,是中國人最原始的恐懼呢。

我有沒有投錯胎?

西方是不會這樣想的。雖然內容是一樣。一個西式思維的人,只會問:上帝給我的是否公平。而不是問,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投胎」,是一種最原始的中國式思維。如果真要分辨中式和西式思維,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中式思維,有選擇的成份。西式思維,有接受的成份。雖然,到了最後,選擇和接受是完全一樣的。已經選擇的人,一生都會想:到底我有沒有選錯?我有沒有投錯胎?


而已經接受的人,亦同樣會想:到底所給我的,是否公平?

所以,中國人比較容易責怪自己。是自己腳頭不好,投錯胎。而西方人比較容易責怪上帝。總以為上帝分配不公。

因此,這也是判斷智慧的時候。如果真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投錯胎,一點智慧,是絕不可少的。

投胎需要甚麼智慧?

那些以為自己已經得到一切,那種充滿感激情緒,非常珍惜自己的人,只有很少智慧。

許多中產人仕,都是滿足的。

他們不懷奢望,也不會對自己擁有的一切,諸多挑剔。每當看見比自己不幸的人,他們就深自慶幸,加倍想到要「珍惜」。如果自由投胎,他們往往寧願做自己。因為知道,自己比他人幸福。但這樣的人,仍有一個測驗在前面:如果一旦破產,或者遭逢變故與不幸,是否仍然接受?會不會怨氣沖天?

人的真正滿足,不是從「收穫」來的,而是從「付出」得到的。

這是投胎的最重要智慧。

所以,最好是投胎去一個能夠「付出」的地方。你的「收穫」,只是你的工具。而工具是需要使用,才顯現價值的。如果上帝給你美貌,給你才幹,給你智慧,還給你財富、家世:那就是給了你最好的工具。

問題是你怎樣用這工具?「珍惜」,是小智慧。吃喝玩樂,則是工具的浪費,全無智慧。

怎樣才是投胎投得「好」?

投胎投得「好」的人,世上不會很多。

例如英國人王爾德(Oscar Wilde,1856-1900),就是投胎投得非常好的。他擁有一切。名譽、地位、財富、智慧。他輕易獲得牛津大學的學位。畢業的時候,他發誓要「享盡」


世間的一切。

他當時,並沒有想到要「用盡」自己的一切。因為生活優渥,沒有任何壓力,連考試壓力也沒有。他極端聰明,考試不必讀書(其實他書不離手,天賜他的興趣是讀書),每試必捷,一出道便成名,財源滾滾。他不知道需要甚麼,也不知道限制是甚麼。他唯一只想到吃喝玩樂,要享盡。

而這種吃喝玩樂的想法,是很好的。因為,他是用自己去做實驗。他實驗的是:「物質享受」。雖然,他也完全不知道他是用自己做實驗。但幸運的是:他保留了一份完整的實驗記錄。

要看他的實驗記錄嗎?或者,我們可以先從他的墓碑開始看:

王爾德的墓,在一處名叫Bagneus的地方。其中的第十七段,第七排,第十一個墓穴,有一方小小石碑,刻上一句聖經。《約伯記》二十九章:「我說完,他們都不再言語了。我的話,已落在他們心上。」 

問題是:王爾德說過甚麼?

王爾德逝世距今,剛剛一百年。他是在一九零零年辭世的。他提倡唯美主義,在一百年前的浪漫日子裡,曾經風光一時。他是一個瘋魔大眾的詩人。很難想像,今日的西方世界,再能有一個人,能夠用他的詩,使大眾傾倒如昔。更不要說無詩的中國了。但王爾德卻是身敗名裂而死的。也許他走得實在太遠,而世界亦有太多人憎恨唯美,他們喜歡醜惡。屎尿屁的銷路,愈來愈好。今日的人,或者發覺,喜歡醜惡的人,其實一百年前已經開始了那種特殊的嗜好。

王爾德說,諸神曾賜他以天才。他說,他的每一行為,都能夠挑起社會的重大反應。他以藝術為哲學,亦以哲學為藝術。他改變了人心,亦改變了世界的色彩。一百年前的歐洲社會,為了他的詩和戲劇而瘋狂。社會極度欣賞他的放縱與放肆,但忽然,又有人發現他是一位雙性戀者。連串訴訟,送他住進了不見天日的監牢。牢獄生活使他極度痛苦,亦陷入極度反省,眼光更尖銳萬倍。李察相信,他的部份天才,來自他的中性體質。中性使他離開了偏見,亦無特定的性別立場,因而使他的眼光異常犀利獨到,見


人之所未見。而他最偉大的真正天才,是他在牢中所寫「從深處」一文(De Profundis)。這是他從肉慾深處回返的昇華淨化傑作。他的經歷,將是未來人類社會的縮影寫照。

當王爾德因為墮落的罪名下獄時,有一次想起,那年,他還差一年就在牛津大學畢業,在Magdalen裡一處鳥語啁啾的樹林小徑裡散步。他心情極佳,對朋友說:「嘿,我要嘗盡全世界所有樹上的果子!」他就是帶著這種激情離開大學的。 他後來才知道,並非處處都是陽光。有更多陰暗地方,長著臭惡不堪的腐果,他也被迫吃了。後來,他說:

「那比你的藝術更聰明的,不就是憂鬱嗎?這不就是祂的旨意嗎?」

許多人曾經自以為聰明。但不知道,比自己的聰明更加聰明的東西,原來是哀傷。他說,快樂的背後,有許多原因。可能因為某種氣質,某種粗鄙,某種僵硬,某種無情。但憂鬱的背後,永遠都只是憂鬱。

許多人同王爾德一樣,徹底地放肆過。但卻只有少數曉會反省。那是一種從地獄回返天界的感受。

為甚麼你憂鬱?因為,你是有靈魂的。這是他自己說的:

I have said that behind sorrow there is always sorrow. It were wiser still to say that behind sorrow there is always a soul.            --- OscarWilde

他的憂鬱,詳情已經寫在一本薄薄的De Profundis裡。這是一本不能被平庸心靈忍受的好書。每一句子都絕對美麗。打算快速看完的讀者,會被震撼而不能不暫停,玩味重覆,不捨得離開。

王爾德是雙性戀者。他本來以唯美和肉慾享受為人生目的。他說,他要吃盡世上所有樹上的一切果子。但他沒有想到,原來果子之中,有許多是苦果。而這一種之「苦」,他也被迫全數吞吃了。而「苦」和「美」,也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到他寫完書,出獄,才是智慧最高峰。但生命之火,也即將燃盡了。四十幾歲,就離開世界。離世前,是


虔誠的天主教徒。

王爾德是有現實意義的。他是久歷沈淪之後,被迫反省,達到一種無與倫比的高度。據喬哀思(James Joyce)指出,他的遭遇,就是天主教的深層要旨之所在:人是要經歷過一番被稱為「罪」的離棄與迷失之後,才能抵達那至聖心所的。

這一條先下後上的程式,李察深信,就是現代社會的未來寫照。此刻的腐敗,將來的悔改。那時英國清教流行,道德至上。或許王爾德的行為,真是非常不堪。但力責他的正人君子們,據喬哀思說,就看他們的輕率浮淺,就知道,他們本身也不會好到那裡。王爾德在獄中,還想著出獄後要休息一番。但仇家已在等候。他要好像兔子逃避野狗那樣躲。其時他妻死子散,到處被逐,欲求一宿一飯而不得。最後來到親兄弟的窗下,哭泣宛若嬰孩。

他的結局,也不必提了。

在他最後的一部書中,他已告訴全世界。他是智慧的。雖然這智慧只在最後一刻出現。那些只想到「珍惜」的小人物,跟他是完全比不上的。

王爾德的故事告訴我們:投胎投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得到了甚麼,而是看你貢獻了甚麼。

單就此點而言,我們就可以知道,王爾德此刻,絕不在Bagneus墓地第十七段、第七排、第十一個墓穴裡面。他是在天國。因為,他是有靈魂的。


第五節:來世與今生


為甚麼「來生」是這樣重要?

第一,因為,來生可能是真的。沒有人可以否定來生。有天國,有地獄,就有來生。有一個假定很難否定:假定天國是自由的。又假定,如果你有辦法抵達天國,那麼,要再來人世多走一回,也未必不可以。如果來生不想做人,只想做鳥,想知道自由自在飛翔的滋味,也是很有趣的選擇。

第二,來生的想法,使我們更加看清楚生命的意義。使我們更加放開懷抱,徹底享受生命。因為,生命是一種貢獻,而貢獻就是享受。為甚麼小鳥快樂?因為,作為一隻小鳥本身,就是貢獻,就是享受。做人也一樣。

也有人不接受來生的想法,以為世界只是物質,以為生命的意義只能在現實世界中尋求。但是,所謂「現實」,就是在物質世界的外面繞圈子。要想「改善」這個世界,單方面見外不見內,是不可能的。所以,現實主義者的最大失敗,就是只能培養出重視吃喝玩樂的下一代。

所以,一定要知道,生命的意義是甚麼。不了解今生,就不會明白來世。

而了解今生的第一要點,是要知道活著的意義。因為,活著的意義就是貢獻。

在物質主義猖厲的地方,這一點,是不可以不明白的。庸人以為,生命是物質,唯一價值是肉慾與物質的享受。因此,活著是沒有意義的。沒有價值的人,最好早點離開世界。在他們的私心裡,老人院和醫院是多餘的,只是浪費金錢的地方。只是由於虛偽,不能說出口罷了。

生命就是貢獻。任何生命,都是宇宙發展的一部份。一株樹是貢獻,一朵花是貢獻,一個人,更加是貢獻。只要有一口氣,就能把氧氣化為二氧化碳,就是宇宙生化合成的一部份。而這僅只是外在部份。每一個人,無論多麼衰老,多麼虛弱,多麼無能為力,都是人類網絡的一份子,都是其他人的心靈支點,都有無窮無盡的鼓舞力量。這就是生命的意義。這是起碼的基本常識,是每一個人,自幼就必須知道的。如果一個人自幼接受物質教育,長大後只能看見外在世界,那就喪失了基本的認知能力。

為甚麼「活著是有意義的」?

物質主義認為生命就是物質,因此,活著的唯一意義,只是物質上的意義。重視物質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是為了自己,與及自己的家人而活的。他有時也會做善事,也會捐錢。但當他舉目四望,只能看見物質,他就只能從物質上想辦法。

比較高尚的物質主義者想改善世界,讓更多的人生活好些,吃得飽些。但這樣想,仍然不可能看見生命意義:


把一百萬隻白老鼠養得更加白更加胖,都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超脫於物質主義,才能看到意義。因為,生命不是物質,生命是心靈。生命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連結。每一個人的活著,意義不止在自己身上,而是在整個網絡之上。

人類社會,儘管有許多外在的形式與結構,但內在的結構是人心與人心的無形網絡。

活著就是貢獻。躺在病床上,仍是貢獻。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其他人的心靈支點。因此,活著是有意義的。

何謂「心靈支點」?

心靈支點,就是人類心靈網絡的連接點。

十幾個不相識的陌生人,共同乘搭一部電梯。每一次,你都感覺不自然。十幾個人,就像十幾條木柱,彼此不瞅睬。

從前的人,以為生命體之間,串連的只是血矞,是父子兄弟夫婦兒女等。但這是不完全的。人與人之間,尚有一種無形網絡存在。

所以,街上的一個陌生人,似乎不相識不必聞問。但是,如果一部車衝過來,陌生人倒下,所有其他的陌生人,必定動容,如果可能,就會伸手施救。這網絡力量之強大,難以想像。

在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是有感覺的。而這種感覺,來自一種無形網絡。如果沒有這個網絡,就沒有感覺。就算是一隻貓經過,也會使人產生感覺。因為,這網絡是包容萬物的。

萬物是互相存在的。每個人,都是其他人的心靈支點。人與人之間,是彼此相愛的。為甚麼說是「支點」?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其他人的支持者。







活著,是有意義的。來生,亦同樣是有意義的。雖然,我們不是為了來生而活著的。我們是為了宇宙的終極價值而活著的。我們是為了一個長遠的偉大的理想而活著的。



來世今生的想法,只是從另一個側面,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延續與意義而已。百年光陰,轉眼過去。你想好了嗎?你希望,來世作些甚麼貢獻?

來生是美麗的。因為,這世界裡的很多人,很多事,來生,都可能跟你再見。

中國傳統故事,許多次提到「來生」。此生無法在一起,就說:「來生再見」。問題是:這兩個人來生怎樣相見?

答案是:我們此生怎樣相見,來生就是怎樣相見。

人與人見面,如果你已經明白了本書的原理,你就會知道,人是以內在能量互相見面的。你不但只看見對方的表面,你能夠了解對方的內裡。

對方可能是你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已經認識的一個人。說起來,是百世前生,有一條長江那樣長的故事了。至於下一世,長江仍是長江,而大海仍然是大海。

就讓我們等著再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